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有很多比语言更重要的东西

幼教网 2018-09-05 11:07:09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有很多比语言更重要的东西

  1-2岁是宝宝学习语言的敏感期,周围的语言环境到底对宝宝的学话有多大影响?在保姆、祖辈带小孩的情况日渐增多的情况下,宝宝面对多种方言、不标准的普通话等等,这种现象是否会真正影响宝宝的说话进程呢?

  有很多的爸爸妈妈对宝宝的语言发展非常关注,悉心在意每个能影响宝宝学习说话的环节,特别是1岁以后宝宝开始迈入的学话快速期。但要达到如老威特一样“专业”的父母毕竟是有限,因为带孩子的对象多有不同,而会出现语言环境复杂的现象。有人说,宝宝是学习语言的天才,他能明辨“是非”,也有人苦恼宝宝会不会因此而困惑,晚开口……多种语言的环境会让宝宝说话晚吗?有必要给宝宝创造单纯的语言环境吗?来看一看有体验的妈妈怎么说。

  宝宝的生活里有很多比发音更重要的东西

  我曾经很担心保姆的说话问题,因为我和宝宝爸爸每天都跟宝宝说着标准的普通话,今年年初,我要上班了,而宝宝差不多要开始学说话,我就委托了好几家保姆介绍所帮我物色新保姆,我一再强调对方要普通话标准,最好还能为孩子读一些故事书之类。结果,新保姆爱唱歌又爱跳舞,普通话很不错,每天跟宝宝讲话,也会读故事给他听。但她讨厌做家务,带了孩子不到三天,她的家务做得一团糟,还不跟我打一声招呼就带着孩子出门闲逛,让我惊吓不小。事后,虽然宝宝的语言有了进步,但是我却不在乎了,辞退了那个保姆。我觉得相对于宝宝的语言,宝宝的性格、生活习惯培养更为重要:安全、健康、聪明、快乐……于是我对保姆的普通话没那么挑剔了,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宝宝一年内接触了3个不同地方的保姆,可我发现,宝宝虽然语言的发音多少受了影响,可是他很喜欢跟别人沟通,大家都说宝宝的语言能力发展非常不错,我也放心了。宝宝的生活里其实有很多比发音更为重要的东西。

  我看到了宝宝眼里的疑惑

  我们家的语言环境还挺复杂,我和宝宝爸爸跟宝宝说普通话,而奶奶说潮汕的澄海方言,家里的保姆说的是上海话。有时宝宝回老家住上几个月,周围的都是各种各样口音的潮汕方言:外婆外公讲的和爷爷奶奶就不一样,姑妈一会儿普通话一会儿潮汕话……宝宝一直在这样“混乱”的环境下长大。也许是语言真的太多的原因,宝宝一下子接受不了。到该开口说话的时候宝宝都还只是默默的观察。听讲故事的时候更是如此,我每天晚上用普通话给她讲故事,同一个故事,奶奶白天却用方言讲,讲的跟我讲的不一样,而且叫法也不同。有一天,我给宝宝讲故事的时候,让宝宝指认东西的时候,分明看到了宝宝眼里疑惑的眼神,她听不懂我的话,旁边奶奶用方言一说的时候,宝宝就指出来了,可是没有开口说。我想宝宝也许在想:“到底哪个才是正确的呢?”我的体会是复杂的语言环境其实对宝宝的学话快慢是有影响的,我现在正在苦恼该如何办才好?

  专家解惑篇

  宝宝1-2岁不仅是语言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情绪发展以及良好社会性交往的开端时期。此时的宝宝不仅需要标准的口语榜样来学习说话,也需要良好的行为对象来模仿恰当的社会行为与生活习惯,一旦错过了这一关键期,一个坏脾气的宝宝也许比口音不够标准的宝宝更令爸爸妈妈头痛。

  关于宝宝的学话,很多爸妈对于口语的理解仅在于“念出来”,即吐词,其实,口语最重要的特征是交流。对宝宝学话的最有力的环境就是给宝宝营造一个沟通与表达丰富、频繁、完整的家庭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宝宝随时都有语言素材的体验和尝试机会。当然,不少专家指出,如果在宝宝初学说话的时候,家庭成员使用多种方言,可能会混淆宝宝的语言辨识,造成语音模仿上的困难。但是,语言的最大作用在于表达和沟通,如果爸爸妈妈能够较好地调整多种方言家庭中各个家庭成员面对宝宝时,采用比较一致的语言的话,相信多元刺激对宝宝的语言发展反而大有裨益。

  目前有关儿童语言发展的一种颇受争议的观点?儿童在年幼的时候会逐步发展出对语言的区分能力,即由于生活在多语言环境中,当他能够较为完整地用两种语言(普通话与方言)进行表达之后,他能自觉地将两种语言分类,面对合适的对象说出恰当的语言,这也是宝宝让成人们感到惊异之处。这种情形在不同民族的双语家庭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如:妈妈是中国人,爸爸是法国人的宝宝,会准确地对着外婆说中文,而对着奶奶讲法语,两种语言地自如转换令人吃惊。也许较早地学习了两种语言的宝宝,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到两种语言文化的某些深层次内涵,因此对于宝宝早期语音的习得时候,是否标准的语音要求是第一位的问题,也许真的没有定论,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帮助宝宝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运用语言和他人沟通,通过交流增进情感是一个连续且重要的过程,除了语音学习之外的情感社会化因素,是宝宝语言学习中不可或缺的要点。

  和呀呀学语宝宝的交流要诀

  聆听宝宝的说话:

  刚开始说话的宝宝语言不清楚、片断化是正常的。妈妈爸爸保持安静、专注的神色倾听宝宝的表达很要紧,不要急于回答宝宝片断性的话语。妈妈爸爸的“等待”状态、安静的神色和绕有兴趣的表情能鼓励宝宝更有信心地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表达清晰。

  包容宝宝全部的情绪:

  宝宝还不能说话时,表达自己的方式通常是哭泣或欢笑。而慢慢开始运用语言后,他不能充分地把感受说出来,很容易使用以往的哭泣等形式来表达。这时爸爸妈妈需要用明确的语言鼓励宝宝描绘自己的感受,“勇敢些,别哭,告诉妈妈怎么了?”这样做帮助宝宝逐步形成一个生活习惯:向别人倾诉内心的感触,缓解自己的不良情绪。

  关注宝宝语病的时机:

  宝宝努力叙述时,常会出现各种“语病”。例如:“猫猫把我捉住了” “飞机灰了”“小斗斗(小狗狗)”等,家长不要立刻打断宝宝“苦心经营”的说话,而是耐心听完后,把这些生动而富有趣味的话语用成人的方式说一遍,语音矫正时,要求宝宝看着正确的口形并保持愉快的情绪重复正确的发音。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