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对光的朴素认识(2)
同样,对于光有没有声音,几乎所有幼儿都能表达出否定意见,即使小班的好好虽然快速说出“听见过光的声音——啪”,但马上就自己笑着说:“那是灯泡爆掉了。”
当问及光的样子(形状)和能否被抓到时,幼儿都表现出游戏的探索兴趣,几乎都做出了可爱眯眼表情去看光和抓光,“小小的,像灰尘一样”,“没有什么形状”,“就是空气啊,抓不住的”,“到处都是,抱不完的”。最后,丽丽居然创意地喊出:“眼睛闭上,捂住眼睛,什么光都没有了,啊,我们是瞎子罗!”最后,即使是中、小班的幼儿似乎也能够同意大孩子讲出的“气”,“不是空气,是光气”,“闭上眼睛,气就进不来了”。围绕着不同于空气的“光气”,孩子们甚至做起了气功的招式。
3、对于光的用途和感受,幼儿呈现了多样的直接和间接经验,大多是对已然事实做出与目的、意图相关的表述。
对于太阳光,更多体现出对意图的揣摩,“可以照亮大地啊”,“它不能一直躲着我们啊,一个人不好玩的,很闷的”;对于灯光,觉得人是可以自由“开灯、关灯”的,似乎已经暗含了目光和电光的区别,“晚上开灯,才免得看不见东西”,“晚上没有灯,我们觉得害怕的,黑糊糊的,吓人”;对于光带给他们的感受,他们大多表示有光、明亮的地方让他们觉得安全和温暖;而且,光除了给人这么多好处之外,还可以做影子游戏。不过,对于冬天的光和夏天的光,大家一致喜欢冬天的,可以晒太阳变暖和,而夏天的光“太热”。除了目光和电光的用途,孟然提出了激光,引起了其他两个男孩子对“激光手枪”的关注,而女孩子们对于妈妈做的“激光双眼皮”很是好奇,虽然这些都是间接经验,但很明显他们的惊讶声已经表现出他们对这种神奇的光很感兴趣。
4、对于光与视觉的关系,幼儿几乎都认为“瞎子是看不见光的”,而对于看不见的“不可见光”,他们认为是不存在的。戴眼镜的孟然说:“除非实在是太近视了,只看得见一点点,像半个瞎子一样。”孩子们还假设.如果把眼睛闭上,“捂得太紧.是看不见光了,轻轻闭上,还是可以看见一点点的亮,只是不清楚了,如果眼皮像眼镜一样是透明的,也还是可以看见的。”在玩“捉迷藏”时,中、大班幼儿非常警觉“蒙眼人”的眼睛是否真的蒙严了,也刻意让自己藏在阴暗的角落里。当被问及原因时,他们非常肯定地说“这样他就看不见我们了”。“这里的光少一些”。这些话语似乎表明,幼儿已经意识到视觉对于感受光来说是非常关键的。而瞎子,也许只会靠着灯感觉一点“热气”,而没有“光亮”。
相关分析
1、幼儿对光这种物理现象的感知大多来源自己的日常经验,尤其是视觉直接经验。在探索欲非常强的幼儿期,充分扩充对物质世界的感知经验是他们无穷的生活乐趣,他们的科学概念的建构很明显受着相应直接经验的影响。所以,给予孩子接触各种物理现象的机会和操作环境,是对于孩子建构科学概念比较合理的一种方式。而教师的活动设计能力是个关键因素,否则,很可能成为无结构的无主题变奏。
2、幼儿关于“光”的认识体现出朴素特点。(关于“光气”的假想和中国古代人对光的认识很相似,当然,这也体现出中国“气文化”的影响。)尽管幼儿生活中见识过各色丰富的光,但仍会首先把光和各种光源联系起来;受着气文化的影响,又能立即把光源和光分开来考虑。
3、利用物理现象与幼儿一起做科学探索游戏的意义是多重的。“踩影子”和“捉迷藏”游戏不仅提起了他们对于光的现象的兴趣,也是和想像相关的社会性游戏。在与这6名幼儿谈话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有趣的事件,比如曾经连续3天,院子里十几个小朋友都参与了追逐夕阳下的影子的游戏;还有一个小朋友为了展示她发现的因摇晃路灯而产生的“光”的放射状和颤动感。使尽浑身解数把手脚展开,颤动地跳着、转着、抖着,活脱脱一段上乘的创意舞蹈;还有一位小朋友为了让其他同伴相信他心目中最厉害的“激光”,竟然非要让妈妈出场,给大家展示她用“激光”手术做的双眼皮。凡此乐事,举不胜举。这样的研究方法,比我们在孤灯下和那些深奥的“波粒二像性”打交道有趣得多啊。
备注——“踩影子”游戏方法:奔跑着踩上别人的影子时,嘴里就高喊着“光”,因为这个词音调很高,喊出来短促而且有气魄,响亮,很有感染力。最先是研究者和一名幼儿带头玩,后来参与游戏的人就越来越多了,最后竟然形成一种很有规模的黄昏赛跑活动。锻炼了孩子的身体,家长喜欢;宣泄了能量,体验了群体追逐的快乐,孩子也喜欢。研究者借着第一日的成功,第二日在幼儿提出游戏前就先抛出问题了,告诉幼儿要回答了才能一起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