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幼儿科学教育的宗旨是实现幼儿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幼儿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领域的学习奠定基础。它的核心是激发孩子探究的兴趣、体验探究的过程,发展探究的能力。在贯彻实施《指南》中,我们有针对性地在科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方面做了大量的研讨、实践,成立了科学发现室,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改进的基础上,总结了一些可行的做法和经验,为科学活动的良性开展提供了保障。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幼儿园日常的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活动内容创设能够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情境,从而为幼儿在特定的、有兴趣的情境中主动、积极地探究奠定基础。如:在《吹泡泡》的活动中,教师就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泡泡屋,里面的电脑课件展示的是幼儿吹泡泡的场景,屋子四周放着好多种类的成品泡泡器,桌面上放着实验制作泡泡液的材料和物品。孩子们看到课件上小朋友们吹泡泡的场景,一定会有想吹的欲望,于是教师利用成品的吹泡泡器让幼儿自由、随性地玩,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会有好多发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孩子们发现的问题或疑问转变成了要探究的问题,为下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一是以多种方式给予幼儿提出问题的时间和机会。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引发幼儿质疑和多角度思考问题,让幼儿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保持探究和学习的热情,获得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进而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二是以有趣的情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的注意力定格在教师所设置的悬念中,教师再适时提出问题让孩子思考,鼓励孩子把自己想到的大胆表达出来,使孩子们感受到他们有思考、能提问、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问题引导,鼓励幼儿进行猜想和假设
猜想和假设是幼儿主动构建知识的前提。面对问题,教师应充分调动幼儿原有的经验,分析和预想事物及现象的成因、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幼儿探索研究的重要环节,是真正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过程。教师切忌包办代替,急于提出自己所谓正确的想法。问题提出来后,不要直接告诉孩子教师认为正确的答案、想法或结论,而是应积极正确地引导他们自己探索。先猜想可能出现的结果,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引导孩子在动手之前先动脑,增强行动的计划性,使实验活动有明确的指向和目的。如孩子们在吹泡泡时发现泡泡有大有小,形状不一、一次吹出的泡泡有多有少,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大胆猜想和假设,提供给幼儿进行实验操作的洗洁精、洗衣粉、香皂、洗发液等材料,哪种材料和水配对出的泡泡液能吹出泡泡,哪种泡泡液吹出的大或小,哪种多或少,吹泡泡用的吸管等工具与吹出的泡泡的形状有什么关系,一系列的猜想和假设会让幼儿有强烈的实验和操作欲望,幼儿也将会带着这种好奇和问题急切地想进入到实验和操作环节。
三、观察实验,引导幼儿利用操作材料进行验证
《指南》指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我们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应注重让幼儿在操作中学,让幼儿去尽情探索,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幼儿,把幼儿放到主动发展的位置上。在以往的科学活动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弊端或者说是不合理的现象就是教师总是习惯于结合问题给出结论,或者结合问题先进行教师的试验演示,然后让幼儿仿照或依据教师的演示方法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这种现象也就正应了传统科学教学的不科学做法,教师演科学、讲科学,幼儿学科学、听科学。
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会让幼儿在活动探究中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说教师要帮助和支持幼儿成为积极主动的探究者,科学活动中幼儿的探究是借助于已有经验和直接经验,因此幼儿探究的方法具有试误性。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支持和鼓励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首先,教师要允许幼儿出错。因为幼儿对事物的认识直接受到其原有经验的影响,他们在探究和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和乎成人逻辑的想法和做法,在幼儿已有经验和认知结构上却是合理的,是合乎他自身逻辑的。从错误到成功的转变过程,需要幼儿付出一定的努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正是幼儿自主性的最佳体现。其次,要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幼儿。由于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发现或解决问题的速度有快有慢,对结果的认识深度和广度也有所不同,教师应接纳和支持每个幼儿的观点和兴趣,只要幼儿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就应该给予鼓励与帮助,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产生安全感,从而有更多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探究活动。
四、记录信息,恰当地指导幼儿收集整理
教师要鼓励和培养幼儿记录的意识和能力,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鼓励幼儿用多种适宜的形式进行记录。可以用图画、符号、表格、文字、照片等多种适宜的方式,记录活动的主要过程和关键步骤。帮助幼儿回顾自己探究过程,讨论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的,结果与计划目标是否一致,分析一下原因以及下一步要怎样做等。如果只让孩子猜想,孩子的认识最终只能是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这时最好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让孩子带着疑问,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做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在放手让孩子大胆地动手操作的同时,我们要鼓励孩子把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记录下来,因为实验记录不仅是孩子学科学的记录,也是他们成长的真实记录。而教师扮演的角色只是随机地进行指导,通过提问、参与、建议等形式引导孩子一步步迈向科学概念的原理。
五、创设环境.引导幼儿总结交流实验结果
结论的得出要以观察和实验中看到的事实为依据。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幼儿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客观而细致的观察、实验和验证,给幼儿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发现真相,巩固或调整自己的认识,主动自我建构知识和经验。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尊重、对证据的重视。幼儿获得的知识是在实验之后,在讨论中形成的。幼儿间的交流与讨论,对形成幼儿的科学知识与经验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鼓励每个幼儿大胆的发表个人的意见,专心倾听他人的见解,无论对与错。要让幼儿懂得,每个人都可以对同伴和教师提出质疑,对结果的质疑有助于澄清问题,引出新的经验,但争论必须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在幼儿陈述自己的结论、解释和同伴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综合幼儿的观点,以幼儿的实验和经验为背景,使用比较正确的、幼儿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描述概念、原理和现象。当孩子在实验操作中有了发现之后,无论他们探究的结果与设想是否一致,我们都尽可能地为孩子间的交流创造条件,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集体面前汇报自己的实验过程,鼓励有不同看法的孩子可大胆提出质疑,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讨论,通过交流而梳理了头脑中的信息,明晰了所发现的事物特征和关系,以及自己的探究过程。探索后的相互交流不仅是科学探索结果的交流,还有态度情感的交流,养成尊重事实、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法国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夏帕克说过:“科学教育不仅改变了孩子的学习方法,也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幼儿是天生的科学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我们在幼儿园科学领域的教育教学中,进一步领会指南的精神实质,进一步采取科学高效的组织和实施方法,引领更多的孩子在科学探究中学习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