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问题推进幼儿科学探究
用问题推进幼儿科学探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价值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由此可以看出,探究,既是幼儿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幼儿科学学习的途径。而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只有当幼儿有了疑问,并产生寻求答案的愿望时,主动探究才可能真正开始。问题可以说是科学探究的核心。在科学活动中,问题就优如一条流淌的思维之河贯穿整个过程,推动着教学活动层层展开,让幼儿循着科学的流向去亲历探究的整个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下面以大班科学活动“插花”为例,探讨教师如何依据教学情境,灵活地设置和选择问题,为幼儿搭建层层推进的系列探究活动支架,支持和促进不同层次幼儿自主学习,主动建构。
本次大班科学活动“插花”的目标是:1.通过比较,发现花瓶不易倒的原因;2.探索多种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3.乐于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整个活动过程共分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让幼儿自由将花插在瓶中,在操作中发现花瓶容易倒的问题,从而引发探究兴趣。
第二个环节,让幼儿自由探索花瓶不易倒的方法。幼儿用教师事先准备的材料,初步尝试各种方法。如果成功了就贴上自己的号码,将花瓶放在花坛上(平衡木)。幼儿自由探索后,教师引导幼儿集中交流分享,请幼儿说一说用了什么方法使花瓶不易倒。
第三个环节,通过用纸扇花瓶,引导幼儿进一步对比观察,什么方法能让花瓶更稳固。幼儿通过比较、观察、讨论得出结论:用同样材料,数量越多,花瓶就越重,越稳固(如装小石头);用不同材料,材料越重,花瓶就越稳固(如装小石头比装泡沫稳固);用同样材料,放在上面花瓶反而容易倒,而粘在下面使花瓶的底盘变大,花瓶就更稳固(如用碟片)。
第四个环节,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索使花瓶不易倒的多种方法。最后组织幼儿集中交流最喜欢谁的办法,并说出理由。
最后一个环节则是引导幼儿继续探索不借助其他材料,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
在本次活动过程中,幼儿思维积极,兴趣持久,探究深入,表达踊跃,这都得益于教师问题的设置、引导得当。
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引发探究的兴趣、
本次活动来源于区域活动中的花朵制作。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制作的花朵,常常以插花的方式呈现,插花用的器皿也是生活废旧材料,个别能力强的幼儿已遇到并自行解决了小、轻、空的软体瓶容易倒的这一问题,但大部分幼儿仍无法解决或无法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大班幼儿的特点就是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不满足于了解表面现象,而要追根问底。而给问题创设一个真实、生动、有意义的情景,可以引发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感到科学好玩、有趣,促使幼儿集中注意地主动参与。因此教师从幼儿日常游戏中所遇到的科学问题人手,设计相关活动,利用儿童已有的日常科学概念或经验,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帮助不同发展层次的幼儿梳理和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进一步感悟科学知识的现实意义。源于生活的问题最真实,基于经验的问题最有价值。
围绕科学概念建构递进式问题链,串起整个教学环节,使探究的过程持续、深入
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大班幼儿的典型特点,行为少了些盲目性,多了些目的性和计划性。但是,这种目的性、计划性不是自然发生的,它有赖于教师的引导。而提问恰恰是引导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方面要紧扣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符合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具体实践中,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词。
问题链
问题,无疑是支持教授过程和学习过程的工具。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能设计好关键提问,就能较好地抓住教学活动的“魂”。同时,科学教学活动的特殊性要求有关科学问题的提问应多于日常问题的提问,这就需要教师深入解析相关的科学概念,充分了解幼儿建构科学概念的思维阶梯,建构一个指向明确、思维清晰、不断推进、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科学问题链”。像本次活动中的一系列问题——“花插在花瓶里,出现了什么情况?”“你用了什么方法使花瓶不易倒的?”“风来了,比一比哪个花瓶比较稳固?”“你用了哪些方法,使花瓶不易倒的?”“不用其他材料帮忙,你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花瓶不易倒?”由浅入深、层层铺垫的阶梯式提问串起了整个科学教学环节,教师据此掌握了整个活动的主线。
追问
追问是一个动态的师幼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过程,也是教师深入了解幼儿科学学习过程的策略。“风来了,比一比谁的花瓶比较稳固?”“为什么都是装着小石头的花瓶,这个花瓶倒了,另一个花瓶却不易倒呢?”“小石头装的多的花瓶什么改变了?”“你用哪些办法比出花瓶的轻重的?”教师还在幼儿回答出“哪种方法最有创意”后,顺势追问“为什么呢?说说你的理由。”幼儿在教师的追问下,不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还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理清自己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看来,要获得一个完整而清晰的科学概念,仅有一问是不够的,有必要进行不断的追问。刨根究底地问,才能让幼儿嗅到“科学味”的气息,有机会体验“真刀真枪”地“搞科学”的乐趣;深入源头地问,才能使知识连“点”成“面”,从而很好地建构起各个知识点间的网络。
差异化
幼儿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他们的探究能力也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的提问应呈现出差异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幼儿给予不同难度的要求,使全体幼儿都能产生认知冲突,经历探究过程,自主建构概念。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面向能力较弱的幼儿主要提问:“花插在花瓶里,出现什么情况?”“说说你用了什么方法使花瓶不易倒的?”面向能力中等的幼儿则提问:“刚才用了同样的风力,都是装了小石头,为什么有的花瓶倒了,有的花瓶没有倒?”面向能力较强的幼儿则提问:“用的都是碟片,为什么有的花瓶更稳固?”
即使是提出统一的要求,其中也隐含着差异。“这次要请你想出与刚才不一样的方法,使多个花瓶站稳。比一比谁的方法最多、最有创意?”这一要求虽是对全体幼儿提出的,但实际隐含着层次性。因为对辅助材料的选择不同、选择空瓶的数量不同以及操作步骤不同,都展示了不同的学习过程。“量”幼儿之力而问,体现了以幼儿为本的思想。
鼓励幼儿交流讨论,以此梳理和提升探究经验
科学活动离不开交流讨论,它是引导幼儿进行初步归纳概括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案例中,每次幼儿探究活动结束时,教师都会通过开放式的提问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而自己则退至“幕后”。“你用了什么方法使花瓶不易倒的?”“谁的办法最有创意?说说你的理由。”交流让不同层次的幼儿有机会确认自己的做法和想法,梳理自己头脑中的信息,明晰事物的特征和关系以及自己的探究;也让幼儿在倾听中,了解他人与自己不同的方法,以此拓宽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认知策略。虽然大班幼儿的语言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但连贯性口语表达能力还较差,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常常不能准确、完整、规范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阻碍了幼儿的思维和分享。教师可以选择恰当的提示语,帮助幼儿梳理回顾自己的探究过程,搭建起语言表达的规范框架。案例中,幼儿集中交流“你用了什么办法使花瓶不易倒”时,教师可以提问“你用了什么材料?”“怎么做的?”“改变了花瓶的什么,花瓶就不易倒了?”帮助幼儿梳理经验、组织语言。
引导幼儿主动质疑提问,培养幼儿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从一定意义上看,教育是基于儿童的提问发展起来的。质疑是科学的起点,学会质疑,主动质疑,有利于幼儿增强元认知能力,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在探究中产生质疑,提出问题。在“插花”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提问:“不用其他材料帮忙,你用什么办法使花瓶不易倒呢?”在接下来的探究活动中,一名幼儿不小心把一朵花折断了,他把折短的花插入矿泉水瓶中,发现花瓶竟然没有倒,他开心地欢呼起来。教师鼓励他:“把这朵花插入其他瓶中试试。”他立刻把折短的花插入旁边的小酸奶瓶中,花瓶却倒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引发了在场幼儿强烈的认知冲突,问题也油然而生:“为什么花折短后插入矿泉水瓶不易倒?而插入小酸奶瓶中却倒了呢?”他们对探究“花瓶不易倒”充满了更多的期待和兴奋。事实证明,作为学习主体,幼儿是能够提出问题的,而这种发自内心的问题,更贴近他们的思维实际,更能诱发他们深入地探究。虽然,直至活动结束幼儿仍无法完全弄明白“物体的稳定性与重心有关”这一心中的疑惑,也无关紧要。因为科学就是在疑问中不断进步、发展、创新的,幼儿的科学学习也是如此螺旋式上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