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发现室之我见
幼儿园科学发现室之我见
随着科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幼儿园都建立了科学发现室,有的地区甚至将科学发现室作为标准配置,作为优质幼儿园的评估标准。但是在实践中,一些幼儿园并不清楚如何发挥科学发现室的功能,或因疏于管理而逐渐闲置,最终沦为一种“门面”。
究竟幼儿园要不要创设科学发现室?如何配置科学发现室?如何开展科学发现室的活动?要回答以上问题,首先需要从科学发现室的由来说起。
幼儿园为什么要建立科学发现室
上世纪80年代末,我的导师、南京师范大学王志明教授从美国进修回国后,积极倡导在幼儿园里建立科学发现室。她深感当时中国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当时称常识教育)缺乏可以让幼儿动手做的材料,幼儿只能在课堂上看老师做、听老师讲。反观美国,从班级里的科学区到幼儿园里专门的科学发现室,乃至社区的儿童科学博物馆,均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供幼儿操作、探索和发现。为了改变单一的集体教学方式、给幼儿主动探索和发现的机会,同时也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如班级人数较多、空间相对拥挤等,她提出在幼儿园里建立专门的科学发现室,供各班幼儿轮流活动。
由此,从当时建立科学发现室的初衷,我们可以知道,科学发现室是给幼儿动手操作、发现科学的场所,而不是向幼儿展览科学仪器的场所;是给幼儿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在自己的水平上、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科学探索的空间,而不是像小学那样的“科学教室”。
20多年后的今天,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中动手操作越来越多,区角活动的开展越来越普遍,是否还需要建立全园性的科学发现室?答案是因园而异、因地制宜。
显而易见,科学发现室的建立,需要占用额外的空间,需要耗费人力进行管理,如果不能满足以上条件,不必勉强为之。与其建一个科学发现室任其闲置,不如充分利用班级活动室的空间,让幼儿在每天的活动中享有动手操作和发现的机会。而对于有空间、有资源的幼儿园,不妨创建一个科学发现室。但应明确,科学发现室不是科学展览室或科学教室,也不是放大版的科学区角,它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用途。
如何定位科学发现室的功能
科学发现室和班级里的科学区角在活动形式上相似,都是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给幼儿自主选择、自由探索的机会,但它们在功能定位上仍有差别,并不能完全取代对方。
班级的科学区角受空间的限制,所能提供的材料品种和数量都较为有限。但是,它的长处在于幼儿每天都有机会和这些材料接触,他们因这些材料而产生的问题和发现,都可以随时记录并呈现在班级环境中,从而有可能实现一个时间跨度较大的连续、深入的探究。同时教师也便于灵活调整材料的提供和指导的策略。
科学发现室则完全相反。作为全园共享的资源,幼儿通常每周才能轮到一次左右,进入科学发现室活动。因此,不太可能像班级里的活动一样持续很久。但是,科学发现室所营造的人人做科学的氛围,则是班级环境所不具备的。科学发现室的最大优势在于空间充裕,可以摆放更大型的材料,也可以摆放更多样的材料,是一个迷你的科学博物馆,以丰富的选择性把幼儿吸引到科学发现的世界里。幼儿既可以在各种不同的材料之间来回穿梭,也可以在某个感兴趣的材料面前驻足良久。
此外,由于科学发现室通常是全园不同年龄班(至少是中、大班)共享的,因此在材料提供上也会适当考虑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可以玩,都有材料可玩,从而也更适应幼儿的个别需要。
总之,与班级科学区角相比,幼儿在科学发现室里的活动更注重丰富性和趣味性,注重以丰富的内容、有趣的材料吸引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并引发幼儿的操作和探索。在活动过程中,更加注重幼儿的自主选择、自我控制和自由探索,而非具体内容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