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开展幼儿探索活动
浅谈如何开展幼儿探索活动
【摘要】: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们自己所探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们自己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通过创设不同的情景,使他们在自由的天地里,充分用眼、手、脑去发现、去创造。
【关键词】:探索 发现 创造
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自己去发现”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探索是一个使幼儿思维活跃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激发幼儿灵感,发挥幼儿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更加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更加重视幼儿自主性的过程;是一个重在帮助幼儿理解而非让幼儿机械练习、记忆的过程;是一个结果开放、尊重多样性、尊重个性的过程。
如何让孩子走最佳途径,开展好探索活动,值得我深思,以下是我的一些尝试。
一、寻找适合开展探索活动的教材和契机
(一)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适合开展探索活动的契机。
孩子在幼儿园,除了上课、游戏之外,还有一大段日常生活环节。老师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探索”如影随行,近在咫尺。如:一天早晨入园后的晨间游戏中,程程在观察金鱼缸中的小金鱼,不小心将手中的橡皮泥盖子掉进了鱼缸中,发现盖子会浮在水面上。当他将橡皮泥放在水缸里的盖子上时,盖子就沉了下去。他觉得自己的发现很有趣,在反复试验。我为他的发现而高兴,并鼓励他再试一试:如果盖子上放一些其他东西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这名幼儿的探索行为也引起了其他幼儿的兴趣,他们纷纷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探索活动火热进行中。日常生活中这样的“小插曲”是很好的探索活动题材,其次幼儿遇到的难题也是探索活动的主要主要内容,如系鞋带、拉拉链…都可以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学习,从而获得幼儿能理解的方法和经验。探索无处不在,幼儿在园的点点滴滴都渗透着孩子的发现、孩子的探索、孩子的创造。但要老师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并加以引导,相信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一定会有所收获。
(二)在游戏中寻找适合开展探索活动的契机。
游戏能为幼儿创设主动发展的精神环境。在游戏中教师也更能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弱点,更容易关注幼儿科学的情感和态度。幼儿在幼儿游戏中会获得更多的发展主动性的机会,游戏更容易引发幼儿(系统管理工程师个人简历模板http://www.geren-jianli.org/html/2017-08/12491.asp)主动探索的精神,游戏中无穷无尽的奥妙会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热情。如:在角色游戏中,有一个孩子告诉老师,涵涵和欣怡他们在玩买房子的游戏。买房子怎么买呢?我仔细一看,原来她们将美术活动中画的房子在用钱币来交换的形式开展。我马上肯定了他们的玩法,的确现实生活中房地产商不是专门做这些事的吗?于是游戏中又出现了开发商、地产商、销售员、房屋设计师等角色,通过这一系列幼儿自发地创造性游戏,让幼儿在玩中学、想中学、做中学、问中学,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体地位和主动建构游戏的能动性,从而使幼儿从小喜欢探索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三)在教材备案中寻找适合开展探索活动的教材
并不是任何学科的教学活动都可以展开探索,但如果老师有一个探索孩子想法的心,就会处处为孩子敞开探索的大门,鼓励孩子扬起自信的风帆。在手工活动、科学活动、数学活动等学科中,为孩子准备丰富的材料让孩子摆弄,创造机会让孩子自己去发现,会发现探索活动就像一片宽阔神秘的海洋,幼儿就像乘风破浪的小船即将驶向成功的彼岸。在开展数学活动《打扮活动室》时,目的是学习间隔排列。间隔即有规律地排列很难,又讲不清楚,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让孩子自己去摸索其中的奥秘。探索活动开始了,第一环节选两种颜色的纸做彩链导入,孩子跃跃欲试信心十足。第二环节欣赏彩链,惊喜地发现有的幼儿自己不知不觉已运用了“有规律”的排列方式,进过老师的引导和比较,很快就掌握了什么是“规律”,受到大家的好评。虽然有些孩子还无法用语言来表述“规律’一词的含义,却又似乎感受到了什么意会到了什么。第三环节,学习“有规律”的排列,发现有的孩子学会了一个隔一个排,有的孩子学会了二个隔二个排,还有的幼儿是一个隔二个排,“孩子教孩子”是整个活动的核心,幼儿的探索和效仿比老师的教授效果来的更为“得童心”。
二、尝试设计各个环节引导幼儿进行探索
以中班综合活动《剪剪乐》为例:活动目标定为:在比比、剪剪中探索长边连着短边剪的类似螺旋的剪法。设计活动时从简单的开始,一开始的的成功给幼儿继续探索的信心和兴趣。《剪剪乐》活动开始以剪面条导入,应该说幼儿都会剪,很多孩子争相将自己的面条示人,已初步闻到成功的气味。老师随之一转,比面条的长短将幼儿的兴趣激发。“疑虑,思之始,学之始。”思维的启动,无不被问题所诱发,没有问题就没有紧张的思维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将幼儿置于问题情境中,幼儿有了疑问会去发现,去探讨、去创造。这样可激活幼儿学习新知识的积极状态,促使幼儿不断去思索,不断去尝试解决新的问题,使幼儿正真主动地获取新的知识。活动的难点由幼儿反复操作探索,经过“失败”的成功则更喜人。要在长方形的纸上剪出更长的面条,难就难在幼儿思维的转换,将直线的面条切换到折线的过程(长边连着短边则面条更长)。幼儿的几次操作、比较发现结果是一样的,因为幼儿脑中印象沿着长边剪的面条最长了。然而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反复的探索过后有幼儿想出了用“折线”剪的方法。在展示其成果时其他孩子给予其热烈的掌声,是一种佩服(自己没想出来),更是一种喜悦(终于有好办法了)。在此期间老师没有给予任何技能的传授,给孩子的是耐心的等候,一次次耐心的比较和鼓励孩子的微笑,以及孩子成功后大大的拥抱和亲吻。当幼儿在活动中感到困惑、遇到问题时,幼儿也可学习在借鉴别人的经验基础上解决问题,进行想象和创造。接下来该比赛谁会剪出更长的面条了,有了好办法的孩子热情高涨。以“长”字为线,更需要同伴的对比,才可知自己剪的是长是短。幼儿一次次地探索,学会了一次次地“转弯”(长边连着短边),面条越变越长,最后探索成了类似螺旋形的剪法,幼儿都为自己感到了骄傲。从人的大脑功能看,右脑负责表象,是具体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的中枢。动手操作正是有效开发和利用右脑的好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让参与幼儿动手操作能促进左右脑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操作活动是手、眼协同对客观事物的动态感知过程,又是手、脑密切沟通把外部信息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内化方式。“手能够教会头脑准确、清晰地思考。”(苏霍姆林斯基)“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幼儿能通过动手操作使各种复杂、抽象的问题变得简明具体容易理解。
整个活动探索的全过程中,幼儿兴趣浓厚,情绪高涨。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们自己所探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们自己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通过创设不同的情景,使他们在自由的天地里,充分用眼、手、脑去发现、去创造。以上活动使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非凡的自信,也使教师感受到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孩子探索精神的培养,寻找合适的开展探索活动的教材和切入点。我尝试着改变教学活动的模式,努力为孩子提供探索的机会。
三、探索过后的小结,给孩子竖起导航灯。
每次活动过后,孩子们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别忘了给孩子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这是一种暗示,更是一种引力,引领着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幼儿既有了探索经验的积累,又不至于因尝试失败而丧失探索的信心。如在数学《打扮活动室》的活动过程最后,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小结下发现:原来间隔排列有那么多不同的排列方法,当老师用数字清晰地标明在孩子的视野中时,孩子们是那么的兴奋。有没有更多一点不同的排列方法呢?这是孩子在当下即产生的想法,引起了幼儿再次深入探究的欲望,教师的小结使得幼儿的思维和视野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科学的儿童观认为,幼儿是自然的人、社会的人,是一个完整的机体,是主动的学习者、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器”。在各种探索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学习科学方法、发展智力技能,形成积极正确的态度,感受科学探索精神的熏陶。皮亚杰说过:“如果没有动作就意味着与外部世界失去接触。认知结构是主体与客体作用的结果。”这充分说明:有主动的探索精神和探索学习的能力对幼儿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关键在于给孩子创造探索的机会 。愿我做好“探索号”舰艇的领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