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用问题推进幼儿科学探究(2)

幼教网 2018-09-17 16:00:36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追问

  追问是一个动态的师幼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过程,也是教师深入了解幼儿科学学习过程的策略。“风来了,比一比谁的花瓶比较稳固?”“为什么都是装着小石头的花瓶,这个花瓶倒了,另一个花瓶却不易倒呢?”“小石头装的多的花瓶什么改变了?”“你用哪些办法比出花瓶的轻重的?”教师还在幼儿回答出“哪种方法最有创意”后,顺势追问“为什么呢?说说你的理由。”幼儿在教师的追问下,不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还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理清自己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看来,要获得一个完整而清晰的科学概念,仅有一问是不够的,有必要进行不断的追问。刨根究底地问,才能让幼儿嗅到“科学味”的气息,有机会体验“真刀真枪”地“搞科学”的乐趣;深入源头地问,才能使知识连“点”成“面”,从而很好地建构起各个知识点间的网络。

  差异化

  幼儿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他们的探究能力也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的提问应呈现出差异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幼儿给予不同难度的要求,使全体幼儿都能产生认知冲突,经历探究过程,自主建构概念。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面向能力较弱的幼儿主要提问:“花插在花瓶里,出现什么情况?”“说说你用了什么方法使花瓶不易倒的?”面向能力中等的幼儿则提问:“刚才用了同样的风力,都是装了小石头,为什么有的花瓶倒了,有的花瓶没有倒?”面向能力较强的幼儿则提问:“用的都是碟片,为什么有的花瓶更稳固?”

  即使是提出统一的要求,其中也隐含着差异。“这次要请你想出与刚才不一样的方法,使多个花瓶站稳。比一比谁的方法最多、最有创意?”这一要求虽是对全体幼儿提出的,但实际隐含着层次性。因为对辅助材料的选择不同、选择空瓶的数量不同以及操作步骤不同,都展示了不同的学习过程。“量”幼儿之力而问,体现了以幼儿为本的思想。

  鼓励幼儿交流讨论,以此梳理和提升探究经验

  科学活动离不开交流讨论,它是引导幼儿进行初步归纳概括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案例中,每次幼儿探究活动结束时,教师都会通过开放式的提问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而自己则退至“幕后”。“你用了什么方法使花瓶不易倒的?”“谁的办法最有创意?说说你的理由。”交流让不同层次的幼儿有机会确认自己的做法和想法,梳理自己头脑中的信息,明晰事物的特征和关系以及自己的探究;也让幼儿在倾听中,了解他人与自己不同的方法,以此拓宽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认知策略。虽然大班幼儿的语言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但连贯性口语表达能力还较差,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常常不能准确、完整、规范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阻碍了幼儿的思维和分享。教师可以选择恰当的提示语,帮助幼儿梳理回顾自己的探究过程,搭建起语言表达的规范框架。案例中,幼儿集中交流“你用了什么办法使花瓶不易倒”时,教师可以提问“你用了什么材料?”“怎么做的?”“改变了花瓶的什么,花瓶就不易倒了?”帮助幼儿梳理经验、组织语言。

  引导幼儿主动质疑提问,培养幼儿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从一定意义上看,教育是基于儿童的提问发展起来的。质疑是科学的起点,学会质疑,主动质疑,有利于幼儿增强元认知能力,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在探究中产生质疑,提出问题。在“插花”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提问:“不用其他材料帮忙,你用什么办法使花瓶不易倒呢?”在接下来的探究活动中,一名幼儿不小心把一朵花折断了,他把折短的花插入矿泉水瓶中,发现花瓶竟然没有倒,他开心地欢呼起来。教师鼓励他:“把这朵花插入其他瓶中试试。”他立刻把折短的花插入旁边的小酸奶瓶中,花瓶却倒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引发了在场幼儿强烈的认知冲突,问题也油然而生:“为什么花折短后插入矿泉水瓶不易倒?而插入小酸奶瓶中却倒了呢?”他们对探究“花瓶不易倒”充满了更多的期待和兴奋。事实证明,作为学习主体,幼儿是能够提出问题的,而这种发自内心的问题,更贴近他们的思维实际,更能诱发他们深入地探究。虽然,直至活动结束幼儿仍无法完全弄明白“物体的稳定性与重心有关”这一心中的疑惑,也无关紧要。因为科学就是在疑问中不断进步、发展、创新的,幼儿的科学学习也是如此螺旋式上升的。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