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科学活动中教师的“为”与“不为”

幼教网 2018-09-17 16:32:22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科学活动中教师的“为”与“不为”

  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我们发现:活动前教师总要准备大量的材料;活动中教师指导细致、精确,唯恐犯“科学性错误”;活动后教师要总结经验与教训,以利于下次活动的提升。教师忙得筋疲力尽不说,孩子们却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幼儿园科学活动是为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所以,教师要放开手来,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给幼儿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间,让幼儿有更多自主活动的机会。

  材料准备中的“为”与“不为”

  科学活动要让孩子操作、观察,往往需要大量的材料,教师经常因为材料的贫乏而为难,也常常为了材料的准备而奔波。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其他各种资源,来为活动作准备。

  如“蔬菜哪里可以吃”的活动需要准备各种各样的蔬菜,如果教师向园里申请购买,经过层层审批、签字,再利用下班时间去买,买过来时,已经赶不上活动了。如果请家长和幼儿一起准备,让家长利用周末带幼儿去菜市场看一看,选一选,购买一样蔬菜带来,这样则能让幼儿在活动准备中认识并接触大量的蔬菜,购买的过程还能让他们潜移默化地学到了很多。幼儿园很多活动的准备,都可以利用家长资源,教师要做的就是和家长沟通好,让家长理解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从而积极配合。但也不能太频繁地麻烦家长,毕竟家长的时间和精力也有限。

  在“寻宝大玩家”的活动准备中,需要教师事先制作“藏宝图”,让幼儿根据“藏宝图”和指南针去寻找“宝物”。把幼儿分成若干组,每组要找的“宝物”不能藏在同一个地方,所以“藏宝图”不能复印,要设计得不一样。但是教师要设计若干张“藏宝图”,需要大量的时间,从早到晚带班再加上大量的笔头作业使教师的时间少之又少。如果请幼儿自己制作“藏宝图”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有的教师觉得,幼儿自己制作出来的东西可能线条凌乱,让人看不清楚,难以根据图找到“宝物”,所以教师的指导就很有必要,而指导也要花大量的时间,孩子制作失败了还要重来。与其那么麻烦,还不如自己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做。但事实上,孩子在制作过程中参与到的、享受到的制作乐趣和学习经验,是老师包办所不能习得的。我们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指导幼儿制作。如果是教师自己制作,需要利用的是自己的空余或休息时间。用工作时间做与工作有关的事,幼儿得到了提高,还为自己节省了更多的空余时间,何乐而不为呢?“藏宝图”制作出来后,可以小组交换,用他人制作的藏宝图去“寻宝”,孩子们不光自己想办法找“宝物”,还可以验证他人有没有找到“宝物”,他们体验到的乐趣是无穷的。

  过程指导中的“为”与“不为”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总是“小心翼翼”。因为是“科学”活动,所以担心“犯错”,担心指导过少孩子不知道怎么办,指导过多孩子又受到教师思路的遏制。如果教师放下心来,和孩子一起共同探索,允许孩子和自己共同经历失败,从失败中获取经验,孩子就能获得更多。

  在“寻宝大玩家”活动中,教师经常用的方法是:询问孩子有什么方法可以找到“宝物”,再请幼儿根据这些方法去寻找。教师巡回指导,对在寻找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幼儿给予指引:你试着走这条路线看看?教师的指导给了幼儿更多成功的机会,却减少了幼儿自己探索的机会。如果我们让幼儿小组讨论后再用自己的方法去寻找,找的过程中教师不加以干涉,或者以小朋友的身份加入到一个小组中和孩子一起去寻找,结果肯定是有些小组能找到,有些小组无法找到。教师再让幼儿思考:为什么找不到?问题出在哪里?没期找到的再进行第二次寻找。给孩子弥补失败的机会,让孩子从失败中找到方法。教师的指导少了,幼儿自主探索的能力却增强了。

  “蚕宝宝长大了”的活动目标是让幼儿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教师让幼儿看蚕成长过程的图片,再一一介绍。结果,幼儿对蚕是了解了,但却是机械的记忆。如果将这些图片复印成几份,请孩子们分小组一起观察、讨论:小小的、圆圆的是什么,是蚕卵吗?蚕宝宝是什么样子的?蚕宝宝长大了会干什么?蚕睡在茧里吗?变成了什么?幼儿在讨论中相互质疑、讨论、解答,获得了自主学习的经验。教师再请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将图片排序,从而了解蚕的成长过程:“卵——蚕——蛹——蛾”。因为孩子对蚕还比较陌生,教师还可以让幼儿想象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让他们对照理解。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