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山寨如何变正版(2)
评判:宽容体现教育公平
适龄儿童入园难、入园贵,难的是学前教育未能纳入义务教育范畴。一则是幼儿园数量太少,供不应求。二则是公办幼儿园成了“挂角将军”,挑不起大梁,给民办幼儿园趁势而上留下空间。公办幼儿园太少,孩子想上好一点的公办幼儿园,家长们不得不找关系、批条子、交赞助费。
在这种背景下,教育部宽容对待山寨幼儿园,通过对现有无证幼儿园进行清理整顿,对达到相应整改标准的颁发办园许可证,让其与公办幼儿园平起平坐办学,在主观上有“救火”成分,在客观上对山寨幼儿园也是一种公平,有利于条件基本成熟或有望成熟的山寨幼儿园的成长,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现有的幼教资源。
山寨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山寨幼儿园姓民,一般没有政府投资,没有分来的吃皇粮的公办教师,一切都得靠自己。与公办幼儿园相比,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不少欠缺,有的是很严重的欠缺。但是山寨幼儿园的这种缺陷是成长中的缺陷,并非不可救药。有许多经过督促整改,完全能够脱胎换骨,成长为合格的民办幼儿园,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
延伸:理念转变的契机
山寨幼儿园无证招生,管理上常常不够规范,既存在安全方面的隐患,也对正常的办学秩序产生一定的影响,本质上属于违规办学。从以往的公共管理经验来看,面对此类违规现象,采取“查处”、“取缔”等手段都是很自然的。而这次,教育行政部门却提出了整改转正的新思路,无疑是个明显的变化。严肃的公共管理更多显露出了温情的一面。
当然,我们有理由猜测,这温情的背后可能有其客观原因。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长期投入不足,幼儿教育资源缺乏,“入园难”问题日益显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也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的目标任务。然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改变幼儿教育“入园难”现状,除了政府的大力投入,显然还需要大量民间资本的介入。允许山寨幼儿园经过整改“转正”,或许正是出于这样的现实需要。
从习惯性地“取缔”到更加人性化的“整改转正”,这个变化却恰恰为公共管理的理念转变提供了一个契机。山寨幼儿园为什么会大量存在?很显然,正是因为有着强大的社会需求。公办幼儿园资源的不足、高昂的收费,让许多人尤其是低收入者望而却步。通过对山寨幼儿园的整顿改造,使其“合法化”,一方面解决了低收入群体的现实需求,对学前教育体系也是一个补充,明显是个多赢之举。何乐而不为呢?
推而广之,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未获行政许可的“违规”经营,固然存在利益驱动的因素,然而没有需要就不会有存在,“违规”背后又何尝不同样隐藏着强烈的社会需求呢?所以,严肃查处是必要的,然而查处是否必须以一刀切的“取缔”方式进行呢?取缔维护了制度的严肃性,然而取缔之后的社会需求如何满足呢?正视现实,在更多领域的公共管理中融入更多人性化的举措,自然成为人们最朴素的期待。
允许部分山寨幼儿园“转正”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违规现象”中反思其存在的合理性,进而全面改进公共管理的方式方法,真正转变观念以人为本,是管理理念的应有进步。
提醒:整改别盯着发证
许可证有很多种,从以往看要办证并不容易,又是报资料,又是审定,又是交费,而最担心的是,有的园想办证,但因为要求高而办不了,这办不了证,幼儿园就得关门,在此学习的幼儿就得别奔它处,这不仅是未办证的幼儿园要受到损失,更多的是幼儿们要增加不小的负担。
幼儿园办证是需要的,但是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对于相关的条件不能卡得过死,对于收费标准不能定得过高,尤其是不能光注重外在的条件,更应注重内在的教学水平,着重于安全、健康、环境干净,不能因为证而杠倒一批园。
办证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下一代,如果无大问题,能办证的应尽量办,不能因为某种无碍大局的原因而不给办,即使有的园一时不符合规定,也未必就要一刀砍,得让其自行改进,或者作好安排后,再来取消,办证只是手段,给小孩提供教育场所,让更多的人上得起幼儿园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