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托班游戏《大灰狼和小白兔》案例分析(2)

幼教网 2018-07-05 15:45:27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四)游戏生成活动(游戏延伸)

  1、大灰狼抓住小兔后,决定要吃兔子。就对小兔子们说:“这只兔子太脏了,我先给它洗一洗,然后来吃它。你们帮我想想,我要先给它洗哪里?” “洗头、洗手、洗脚、洗脸……”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第一次我根据孩子们说的部位洗。洗好后说:“好像没洗干净,再洗一遍,再洗一遍。”这一次,我按身体的结构顺序给这只小兔从头洗到脚。边洗边说:“洗洗头,洗洗头;洗洗脸,洗洗脸;洗洗脖子,洗洗脖子……”一些孩子在教师的不断重复下,也跟着一起说。

  (简析:这次游戏的开展,我在幼儿已经熟悉游戏规则的基础上,及时增加了洗澡的环节,并模仿托班幼儿最喜欢的天线宝宝说话的口吻,不断地重复说出身体的个个部位名称,引起幼儿跟着学说的兴趣,从而初步认识了身体的结构顺序。新增的游戏环节使幼儿有了新的游戏兴趣点,增强了他们的游戏兴趣。)

  2、大灰狼在给小兔洗手时,一边用这只小兔的手做示范,一边说:“搓搓手心、手背、手指缝,洗好后,小手会唱歌:do re mi(甩三下),然后开大炮,这样小手就很干净了。”其它的小兔看见了,都纷纷伸出手来一起跟着边说边做。我发现孩子们对甩三下手,唱do re mi和开大炮的动作很感兴趣,于是就强调:“手心、手背、手指缝都洗干净的小手才会唱歌、开大炮,如果没洗干净,它唱的歌就不好听了,也不会开大炮了。” 小白兔们一个个都在认真的学洗手。

  简析:平时教幼儿洗手,他们的注意力不是特别集中,而且也不怎么感兴趣,效果不好。在开展这个游戏的过程中,我发现幼儿的注意力特别集中,主动模仿的愿望也很强烈。于是及时地调整游戏的内容,丰富和深化给小兔洗手的情节,把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洗手活动有机的融入游戏中。在角色氛围中学习洗手,使幼儿在游戏情节的潜移默化下想学、爱学、愿意学。洗手的后面两个环节-小手唱歌和开大炮,更是引起了幼儿的情感共鸣和模仿的兴趣。

  3、大灰狼捉住小兔后,就说:“如果这只小兔有礼貌,我就不吃它了。”有个别小朋友就说:“大灰狼好!”其他小朋友在这几个幼儿的带领下,也纷纷跟着一起和大灰狼问好。我赶紧夸奖说:“嗯,大家这么有礼貌,我就不吃小白兔了,我要和你们做好朋友。那我就把这只小兔放了。”我一边挥挥手一边说:“小白兔再见。”小白兔们也马上对我挥挥手说:“大灰狼再见。”

  简析:幼儿年龄小,大部分还不会主动地和别人打招呼,教师在游戏的开展过程中,适当地改变了游戏的发展情节,引发了幼儿新的注意力。教师以游戏形式与幼儿进行诱导式的对话互动,把原来枯燥的社会性要求生动化、具体化和形象化,通过游戏,帮助幼儿树立了初步的礼貌意识。

  三、游戏反思:

  通过这个游戏,发现托班幼儿游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情绪性

  游戏是幼儿生来就喜欢的,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2-3岁幼儿的情绪易受感染,他们游戏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快乐情绪的需要,以自己独特方式在游戏中适应环境,渲泄不愉快的消极情绪。针对这些特点,笔者首先在游戏的开始,扮演兔妈妈的角色,去摸摸“小兔”的头,牵牵“小兔”的手或抱抱“小兔”,给他们进行肢体上的触摸和抚慰的关注,使刚入园的托班幼儿把对“妈妈”的情感迁移到了“兔妈妈”的身上,找到了情感依托,缓解了部分幼儿离开妈妈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接着在大灰狼抓小白兔的环节中,教师用自身夸张的语言.表情.动作让他们在紧张、刺激的游戏氛围中忘记了哭闹,使个别不愿加入游戏的幼儿也能受到游戏愉快氛围的感染,跟着发出开心的笑声。这个游戏让刚入园的托班幼儿在教师营造的愉快氛围中逐步进入游戏的情境,认识了自己的座位,体验和同伴共同游戏的乐趣,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从而转移和分散他们想念亲人的注意力,安定他们的分离焦虑情绪。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