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托班游戏《大灰狼和小白兔》案例分析(3)

幼教网 2018-07-05 15:45:27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2、假想性

  游戏过程中常通过动作替代、语言补充、以物代物等假想方式变化游戏内容,补充游戏材料,维持和发展游戏情节。在这个游戏中,教师角色一会儿是“兔妈妈”,一会儿是“大灰狼”,有时又变成“天线宝宝”等等,对于这些角色的转换,幼儿并没有感到不适应和困惑,而是很自然的接受并随着这些角色进入游戏的情节。特别是在大灰狼吃小白兔的这个情节,他们积极、开心地跟着大灰狼一起做各种假装吃小兔的动作,嘴里还发出“嗷、嗷、嗷”的吃声。在大灰狼给小兔洗澡的情节中,他们也很自然的由小白兔变成了天线宝宝,并模仿天线宝宝的说话方式。假想给幼儿带来了愉快的感受。

  3、重复性

  托班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游戏动作、语言、声响多次与长时间地重复而不觉厌倦。如,在游戏中,反复模仿大灰狼吃小兔的动作和声音;洗澡情节中重复说出身体的个个部位名称;反复表现洗手情节中的动作和语言;游戏中重复寻找自己的座位;故意重复让大灰狼抓住的动作等等,他们对游戏中的重复乐此不疲。

  4、从众性

  托班幼儿极易受游戏群体中其他人的影响,较难将自己最初的选择坚持下去。笔者抓住幼儿的这一特点,在游戏过程中,对那些分离焦虑较严重,还在哭闹、不愿意参加游戏的幼儿,采用淡化的处理方式,不刻意要求他们参与,而是用夸张的语言、表情和动作开展游戏,让参与的幼儿感到快乐、有趣,从而吸引了他们,使他们由坐在座位上观看,发展到慢慢地、不自觉地就加入到同伴的游戏当中,有的还主动要求老师也给自己戴上小兔的头饰,愉快地参与游戏活动,体验到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

  5、引发性

  受感知经验的制约,托班幼儿对游戏的自主选择能力比较差,经常需要成人通过表情、语言、动作等,吸引他们的注意,使其对教师预设的或随机生成的游戏活动感兴趣。在游戏的开展过程中,教师总是用自己夸张的语言、生动的肢体动作和变化不同的表情、语气扮演游戏里的各种角色,诱导幼儿进入游戏情景中。如:教师用甜美的声音学兔妈妈说话,并温柔的亲亲、抱抱、摸摸小白兔;用粗哑的嗓音和凶恶的眼神、动作扮演大灰狼;用天真的嗓音模仿天线宝宝说话。这些有意创设的游戏氛围激发并调动了幼儿参与游戏的愿望。

  6、随意性

  心理学家库拉让雷多说过:“兴趣可以产生能量。”托班幼儿的兴趣很容易被老师调动起来,但注意的持续性短暂,注意力也较容易被转移,经常“喜新厌旧”、“见异思迁”。同时,他们自制力差,做事的方向和目标常随着兴趣改变而改变,具有非常大的随意性,而游戏的自由特征又使游戏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根据这一特点,每次游戏活动的重新开展,笔者都在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结合他们的现有游戏状况、实际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爱模仿的特点,把握适当的时机,及时地在每次游戏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情节上的变更,不断调整游戏方案,以保持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如:在游戏的生成活动中,加入了幼儿感兴趣的学天线宝宝说话和小兔洗手以及礼貌用语的使用等等,以兴趣正确引导幼儿,让幼儿在游戏中,以积极的状态、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的边玩边学。充分展示了游戏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这样一种功能。

  托班幼儿的游戏,更多关注的是游戏过程的体验,而不过分强调结果,当然教师可以根据托班幼儿教育的实际要求,适当地将一些生活常规和活动常规的要求有机的渗透到游戏情节中。如:在这个游戏中,让幼儿形成有关洗手和讲礼貌的概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