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性教育幼儿主体性教育的实践对策
摘要:幼儿教育是启蒙的,全面的。幼儿的主体性含义是广泛的,基本上涵盖了幼儿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能动性、责任感等。在幼儿主体性教育活动中,需要教师因地制宜的做好环境创设、准备充足的操作材料,根据活动内容、目标,不断创编游戏,真正做到使幼儿在操作、游戏中学习,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激发幼儿潜能,促进幼儿主动、活泼、和谐发展。
关键词:幼儿 主体性 实践 策略
幼儿的主体性是指幼儿在参加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幼儿阶段是初级阶段,作为教育的第一步,幼儿的主体性是基础。培养幼儿主体性就显得非常重要。皮亚杰也曾说过,尊重幼儿,使其发挥应有的主体性,幼儿才有可能主动、积极、创造性地活动。如何在保教活动中对幼儿进行主体性教育呢?
一、在教育硬件中为幼儿的主体性教育提供保障
《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根据《纲要》精神,幼儿园教师当进行儿童化的环境创设,设置多媒体室,添置了电子琴、录音机、彩电等许多教玩具及活动器材,发动教师、幼儿及家长一起制作了丰富多彩的教玩具,为幼儿的主体性教育提供了物质保障。这样,教师和幼儿都有了主动选择和动手操作的材料了,幼儿在活动中能够充分发挥着自主性。
二、创设良好的班级活动环境,发展幼儿的主体性
审视有关班级常规制度,检查各自的相关班级制度或者行为是否符合幼儿的心理和内涵发展。考虑到这些,教师就不至于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措施让幼儿听话。比如严格的班规,体罚或变相体罚手段等。强制性措施只会导致幼儿被动接受,没有发自内心的我要做。传统的“填鸭式”教育随意性较大,有悖于幼儿的主体性发展的。只有从符合幼儿的思想上把幼儿的主体性当作指导,时时为幼儿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幼儿的主体性才会自然体现。
多样的班级主题活动可以给幼儿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给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如《班级树》活动,每个幼儿都画好自己的手掌并剪下来,贴在“班级树”上,谁为班级做了好事就奖励他一颗星星;孩子每天都要去看看自己的“小手掌”上有几颗星,还要和别的小朋友比比。因此,孩子们都争着捡垃圾、争着做值日等,都想为自己多争一颗星;《每周星星榜》则是由孩子们自己评选出在本周各方面均表现好的小朋友为本周明星;通过此项活动;“集体庆祝生日”活动,自然角的种植饲养、巧手区等丰富多彩的区角活动。让幼儿成了真正的主人,幼儿自觉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培养,其主体性得到了发挥。
三、在教育活动中重视幼儿的主体性教育。这是培养幼儿主体性的核心内容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活动情境。
《纲要》指出:“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探索、游戏等具体活动得到体验,获得知识经验,教育的形式要情景化、游戏化、多样化“。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常常组织活动调动幼儿的自觉性。根据幼儿的兴趣点,教师以多媒体和课件为教学手段,创设主题情景,把枯燥的知识点蕴含在有趣的、熟悉的故事情节中。让幼儿在情景中学习,孩子们很乐意接受,常乐意尝试。从而促进幼儿的主体性的发展。
比如数学活动《认识方位上下里外》,老师就创设去动物园看动物宝宝这样一个情景。孩子们听说去看动物宝宝都特兴奋。在课件和图片的“诱导”下,幼儿打开了语言的闸门。教师适时适度的介入,直接或间接的点拨,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